山树滤材(建筑/环艺公司)

山树滤材(建筑/环艺公司)

个性化经济装修时代!

鱼缸鱼池过滤的前世今生

时间 : 2019-10-21

导语:鱼缸鱼池无名英雄传,默默守护水质,保护观赏鱼美丽的它们,必须有姓名!
过滤,其目的是消除水中有害物质,让养鱼的水能够保持安全清澈,保障鱼儿的安全和减少养鱼的负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鱼的国家之一,在春秋时期《吴郡诸山录》中就有“吴王鱼城在田间,当时养鱼于此”的记载。在长期的养殖中,古人渐渐意识到保持水质对于鱼类健康的重要,于是对现有的养鱼方式进行了改良,产生了早期原始的、自然的过滤方式。

在中国,最早作为观赏鱼养殖的鱼种是金鱼。书载“晋桓冲游卢山,见湖中有赤鳞三尖 之鱼,名频短,后呼曰金鱼,自宋始有畜者”。宋朝时期,观赏鱼主要以池养为主,但已渐渐呈现出向缸养发展的趋势。当时的鱼缸多采用陶缸、瓷缸。陶制缸在民间被称为“黄沙缸”。

之所以使用陶器作为鱼缸,是因为陶缸内壁较为粗糙,能够为苔藓提供生长的空间,苔藓能够为水中提供氧气,也能成为金鱼的食物。这种最初的水处理意识,可以被视作过滤的雏形。

1961年,爱国华侨陈幼牧博士将一只祖传的宋代均窑鱼缸献给厦门中山公园花展馆,供群众观赏。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养鱼的思考。
这个鱼缸高1.1米,缸口直径1.2米,缸身最突出的部分周长3.7米,缸底周长约0.37米,肚大底尖。缸身宽,蓄半缸水已能保证鱼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水面位置面积最大,有利于氧气溶入水体,水面距缸口有比较大的距离,而且缸口梢内收,能起到防止鱼跳出的作用。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推行圆形鱼瓷缸,这种缸上宽下紧,水面面积更大,缸更深,增加溶氧的同时利于缸底苔藓的培养。受上流社会风气的影响,养鱼在百姓之中更加流行,鱼缸的形状材质也渐渐丰富起来。百姓在养鱼的过程中探索积累能够让水质保持更清澈的方法,优化鱼缸材料。

清代句曲山农撰《金鱼图谱》写到“缸以古沙缸为上,磁缸次之。缸宜底尖口大者,埋其底于土中……擦以生芋,则注水后便生苔而水活,且性不燥,不致损鱼之鳞翅。”多孔隙材料如陶瓷、石缸广泛运用。现在看来,这种多孔隙材料不仅有更好的透气性,在无形间也起到了培养硝化细菌的作用,帮助净水。古人的养鱼经验也蕴藏着宝贵的财富。


17世纪初,英国人开始用玻璃制作鱼缸,早期的水族箱虽与中国的瓷缸形制不同,但过滤都依靠的是水生植物和自然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水族箱本身是用石板和玻璃,加上一个铁框,然后用沥青粘接上的。保温是使用一个小的煤气灯在水族箱底下加热。有些水族箱为了保温的需要,会用一个金属底板来调节温度。

1851年,英国的一场大型展览中展出了华丽的铸铁框架水族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1853年,第一个大型公共水族馆在伦敦动物园开放,后来被称为“鱼屋”。在19世纪50年代,水族馆成为英国的一种时尚。爱德华·爱德华兹(Edward Edwards)在其1858年的专利中发明了玻璃门水族箱,用于“暗水室斜坡式水箱”,水慢慢地循环到下面的水库,开启了对净水系统的尝试。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和美国也开始兴起养鱼热潮,在这股热潮催动下,19世纪下半叶,各国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水族箱设计,例如将水族箱悬挂在墙上,将其作为窗户的一部分安装,或者甚至将其与鸟笼相结合。


大约在1908年,第一个机械水族馆气泵被发明,由自来水驱动,而不是电力。几个历史学家认为将气泵引入观赏鱼养殖是推动观赏鱼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家庭住宅开始供电,鱼缸变得越来越受欢迎,鱼类运输技术的发展,让外来鱼种得以传入,进一步刺激了民众养鱼的热情。与此同时,电力让人工照明以及打氧和加热能都够以更简单方便的途径实现,至此现代过滤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过滤系统的理论知识从依靠经验总结到依据科学,过滤器材的生产,也从小作坊式发展到规范严格卫生的生产线。爱好者们对于过滤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对鱼缸鱼池过滤的需求和品质的要求也渐渐提高。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养鱼需求的提高,过滤器材已经能够做到个性化配置、一站式配齐,且正迎来自动化、智能化的变革。完善的过滤系统将携手智能系统,为观赏鱼的生长环境提供24h全天候智能监测,预警,自动化日常清洁调控水质,应对风险。让观赏鱼爱好者们能够更单纯地享受养鱼的快乐。


山树智能鱼池系统


山树智能鱼池系统
过滤系统,这个鱼缸鱼池中默默工作的无名英雄,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成长,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未来会出现怎样的过滤呢?自动清洁功能?除藻机器人?“防寄导弹”精准杀虫?让我们共同期待!

评论
  • 暂无评论...
评论